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西南医院冯华: 高血压脑出血后手术干预增加新依据 血肿占位可致白质纤维束不可逆损伤(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研究进展)

2017-11-27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2017年华山神经外科国际会议和史玉泉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17年11月17-1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冯华教授做学术报告《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在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


发言要点如下

本稿件未经发言者审核修改

这是在周良辅院士支持下出血性脑卒研究中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众所周知,出血性脑卒中危害大,脑出血占脑卒中的37.1%,致死率60.6%,致残率90.7%。我国脑卒中死亡率已经分别居城乡死亡的第三位和第二位。


我们在内囊基底节区的解剖上发现出血的原因是主要还是豆纹动脉破裂,发生是针对高血压之后的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要看继发性损害。据此,我们提出了“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的概念,为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既包括血管也包括神经的研究突破口。我研究的是“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损伤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建立了相关研究模型。


现在,阜外医院承担的相关课题,已经利用组学技术研究了一批豆纹动脉动脉易破裂的遗传危险因素,确定了8-10个关键基因,发现线粒体基因组突变和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另外miRNA382可能对脑出血具有预警价值,另外全基因甲基化是危险因素。


为什么高血压条件下,外周血管的破裂是很罕见,却可能引起豆纹动脉破裂出血,发现颅内外血管平滑肌基因差异性表达,可能与豆纹动脉破裂有关。另外发现低尿酸反而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我们利用生物力学模式研究发现豆纹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夹角越大,剪切力也越大,越易于破裂。豆纹动脉的破裂点在哪一段破裂的,过去都没有认识,现在研究发现破裂不是发生在近端,而是发生在豆纹动脉的末端,这也解释了为何豆纹动脉破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的比较少,因为大脑中动脉和豆纹动脉的起始段是蛛网膜下腔里面。


发现血肿占位可能是导致白纸纤维损伤的独立因素。有争议的问题是高血压脑出血后,是否要做精准定位的手术。不手术的话,血肿占位后分解产物的毒性或脑组织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白质纤维束的不可逆损害,据此手术的时机或适应症有可能会调整。


另外,以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理论为基础,发现了一批具有转化潜力的靶点,其中去铁胺(DFX)可以减轻脑水肿,美国的相关II期临床试验上个月刚刚结束入组,可能半年后会出结果。


另外在研发200公斤中的低场强核磁,未来可以装在救护车上。


发言者简介

冯华,主任医师,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从事神经外科医疗、教学、科研27年余。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在颅脑损伤方面,提出了颅脑战创伤新理论,开发了系列可应用颅脑战创伤早期救治的监护和救治设备,明显提高了救治成功率,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脑血管病的诊治方面,深入研究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较早的提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害是导致病人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发现蜕皮甾酮等药物可有效提高脑血管病病人的神经功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